老樓新衣是怎樣織成的?
發(fā)布日期:2013-06-15 19:05:13 瀏覽量:1376
■構件生產
地點:北京市政路橋遠通公司
構件須蒸桑拿 每天做30多件
走進遠通公司寬敞的廠房里,工人們正熱火朝天地忙碌著。最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整齊碼放著的制好的構件,從外表看上去,就是一堆不同厚度、形狀的混凝土預制板,但實際上,這些預制板卻“內有乾坤”。
“預制構件先要制模板。你看,制好的模板里放入了鋼筋‘骨架’,還有各種規(guī)格的埋件。”遠通公司副總經理董慧生說。鋼筋不用說,是為了增加構件的強韌度,埋件則是為螺栓連接時“打造”的榫頭。
待構件里“內臟”俱全之后,工人就要往模板內澆灌混凝土了,然后再蓋上厚厚的帆布。這還不算完,最后一道工序是將熱力管道插進帆布內,保持50攝氏度的高溫“蒸養(yǎng)”一天,一塊構件就能出爐了。
“由于工期緊,工人們都24小時滾動施工,一天能做30多件。”整個新源里西11號樓的構件從5月15日凌晨進場后,將陸續(xù)送到施工現場,預計6月初完成供料。
首批送到施工地的預制構件共20件,大大小小,各種形狀都有。施工人員將對照著圖紙,一塊一塊將這些構件用螺栓擰在一起,如同搭積木一樣,陸續(xù)“穿”在新源里西11號樓的“身上”。它們猶如盔甲一般,不僅能起到抗震加固的作用,還能為樓體保溫。
改造后,樓體不僅因為“穿了盔甲”而“增肥”,而且還將建“新居”——在原有陽臺外側,由預制構件擴建一個新陽臺,使室內使用面積不同程度地增加。
并非流水線 一塊構件一模板
這些“盔甲”雖說是從工廠里“誕生”,但卻不是“流水線”作業(yè)。新源里西11號樓建于1965年,老樓房本來就不是特別規(guī)矩,再加上地質沉降等因素,要為它穿上“新衣”比新建一座樓房難度要大得多。因此預制構件的生產,可說是“純手工”操作,幾乎一塊構件一個模板。
董慧生算了一筆賬,預制構件主要原材料是混凝土,生產一層樓的構件需要混凝土約100立方米,新源里11號樓共5層,需要混凝土609立方米。
改造中,樓房南北需要“增肥”的尺度不同,如新源里的老舊樓改造項目,南側向外延伸1.5米,北側延伸1.35米;而東西山墻只有加固和保溫功能,沒有增加面積的必要,因此構件的厚度也不同,從12厘米到40厘米不等。
“整幢樓共需構件1156塊,涉及5大類、59種,規(guī)格細分為420多個尺寸,都是量身定做?!倍蛟跇嫾?,利用其連接螺栓的各種埋件共8大類、12000余件。
為趕進度 邊生產邊供料
在遠通公司會議室的墻上,掛著一幅平面繪制的新源里西11號樓生產日進度表。5月10日上午,生產科統(tǒng)計員鄧安娜拿著一沓車間報表,在進度表上涂色。車間報表上,按照安裝方位、數量、構件編號、規(guī)格一一將生產出來的構件歸類,鄧安娜得拿紅色水筆將做出來的構件編號涂紅。
每塊成形的構件側面,也會打上編號?!斑@批模板沒有互換性,必須要求定位精確?!倍凵f,而現場施工人員只需對照圖紙,按編號 “對號入座”就能順利完成安裝。
截至5月10日,新源里西11號樓首層構件已經生產過半。記者從現場回到遠通公司辦公室,發(fā)現2層也已經有三分之二構件生產出來了,3至5層也有部分構件編號被涂紅?!霸谧龅谝粚訕嫾耐瑫r,其他樓層有規(guī)格相仿的構件,只需要對模板稍加改動,我們就會順便把它做出來?!蔽湫l(wèi)平說,“為了降低耗材,保證工期,我們采取邊生產、邊改模具的方法,盡量減少模具投入進行生產?!蓖瑫r,施工現場也沒有多余的場地堆放,構件運輸到施工地也會分批進行,預計朝陽新源里西11號樓1156塊構件生產,在6月10日前全部完成。
■幕后科研
模擬8級地震進行測試
據介紹,2010年5月份,北京市政路橋遠通公司與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復雜結構研究所啟動了抗震節(jié)能綜合改造的科研試驗。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在實驗室內砌了五層磚混結構的住宅樓,進行科研試驗。
12月,科研組開始在實驗樓上做抗震“演練”,在三層和五層上架起千斤頂,每天來回地推,模擬8級地震的“威力”,看“老樓”能不能承受如此高強度的破壞力。試驗結果達到了預期效果,模擬抗震試驗成功。
董慧生透露,實際工程改造中,樓里還住著居民,因此,此次對舊樓實施抗震加固改造,主要是在樓體外側粘貼預制構件,不需要入戶施工。搭建新陽臺時,也會在舊陽臺外側封上一堵墻,然后再施工,對居民生活基本沒有影響。
同時,考慮到防火問題,減少現場焊接,將原計劃采用的焊接法改為螺栓錨固法。這種方法的堅固程度與焊接相當,但生產構件時卻又平添了難度。工人們在生產時要先將8大類預埋件提前“藏”進構件的“肚子”里。這就要求在預制時必須精益求精,使每個預埋件的定位都準確無誤。
規(guī)格不統(tǒng)一模板消耗大
據了解,本市率先啟動的抗震節(jié)能綜合改造項目,涉及3個區(qū)6座老舊住宅樓。6座樓都是各區(qū)挑選出來的,建造年代跨度較大,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都有。
由于每幢樓的設計規(guī)格都不一樣,“不能改變樓的結構,我們能做的只能是改變自己的方案?!边h通公司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武衛(wèi)平說,6幢樓6種方案,也就不可能實現專用、統(tǒng)一的固定模板。一套模板只適合一棟樓,而一塊模板只適合具體一個樓的某一部分。
在施工前持續(xù)研究階段就用去了三個月,武衛(wèi)平帶領著各部門抽調上來的35位精英組成的項目組,與復雜結構研究所從改造方案的最初設計時開始溝通,從招投標圖、施工圖,到按尺寸施工,拿到最終設計時已是第三稿。
實驗模板開發(fā)也是個巨大的工作量,為了讓每一片預制構件都符合尺寸要求,到現場后組裝順利,遠通公司技術人員認真研究施工圖紙,反復進行試驗。項目組幾乎24小時工作,一天才能做出兩套模板,僅實驗階段就做出了六七十件各種形狀的模板。
在方案研究階段,幾乎每天都有現場協(xié)調會,遠在昌平南口的遠通公司會議室,也“空前”地繁忙并被重視起來,各個試點區(qū)的項目主管領導和建委負責人經常親臨現場指導檢查。
4月30日,“五一”小長假的第二天,首批構件終于“出爐”,并一次就通過了專家組的審核。
為了節(jié)約成本,遠通公司采用的是平臺移動式裝配模板,一塊模板在生產出構件后可拆卸,經過改造后再次利用。因此在生產車間,記者看到兩個環(huán)節(jié)最繁忙:一個是生產構件,另一個就是改造模板。
■拼裝現場
地點:朝陽區(qū)新源里西11號樓
拼裝構件如搭積木
朝陽區(qū)新源里西11號樓構件拼裝的進展如何?記者近日到施工現場進行了探訪。
引來取經者實地拍攝構件
“前方斷路車輛請繞行”,20日吊車開始吊裝構件,11號樓樓前緊鄰街邊也建起了一排排圍擋。眼見著一輛輛車到此掉頭,工人們用紅漆寫了警示牌,立在路旁。11號樓前停著一輛卡車,一位男士在車尾,半個腳踩上車,手持小DV,正拍攝卡車載著的灰色構件?!靶?1#樓首層北側3770×900×120……”每塊構件上都標著它自身的位置和大小。
記者上前打聽,原來這名“攝影”的男士是海淀區(qū)甘家口房管中心的工作人員?!拔覀儏^(qū)的老舊小區(qū)抗震加固項目不久也要進行構件安裝,我提前來看看?!北M管拼裝構件的原理他已經門兒清,但還是趁著周末到實地看看,拍點現場鮮活的資料。北京首次采取“外套式工業(yè)化加固方式”改造老樓房,試點項目都想做到盡善盡美。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與朝陽區(qū)不同,海淀區(qū)的項目是“帶人”做的,就是施工的同時百姓不搬走?!拔覀儑栏駡?zhí)行施工時間,一分鐘不早,一分鐘不晚。運來的架子管、架子板包括以后的構件,如果晚上到達施工現場,我們等到第二天再卸車,以防打擾到百姓休息。”
拼裝一塊構件大概20分鐘
如何把房子“接出來一截”,增加面積?記者繞到樓后全明白了。赤紅色的老樓一層的個別住戶外墻已經搭上了深灰色的構件。老樓“穿盔甲”果然如“搭積木”一般,預制構件分為貼著墻壁的“靠墻板”、分戶用的“隔墻板”、陽臺最外端的“欄板”和每層上方的“蓋板”,搭在一起就成了新陽臺的“里外、上下和左右”。這些構件如何與樓體結合的呢?記者看到墻壁上有幾道筆直的鋼筋鉤,“那是植墻筋,”一名施工人員將兩根食指彎曲、交叉水平勾到了一起,“它們與構件上的胡子筋勾上,就像兩根手指勾上一樣,中間的眼兒再順一條筋。”構件和樓梯之間還有間隙怎么辦?施工人員會澆筑混凝土,讓它們“親密接觸”。“植墻筋很結實,260元一桶的植筋膠,把15厘米深的眼兒灌滿了,只能打8根筋?!?br /> “現在首層的構件拼裝完成了兩成,等首層裝完了,上頭就好走了。”施工單位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正常順利的話,拼裝一塊構件大概20分鐘,但由于此前測繪的原因,導致按圖紙制造出來的個別構件存在誤差,有的擋住了窗戶一邊?!皩Υ宋覀兊眠M行調整,不能‘吃’窗戶。對于移位多的地方,我們還將重新加固?!?br /> “看,三樓那戶就是我家?!?單元住戶李順先大娘約了幾位街坊,繞到了樓后,想看看這種新鮮的加固方法,“照這樣看來,我留在家里的家具肯定沒事兒,碰不著也震不著。”
晨報記者 張璐
■新聞背景
增加一平方米面積
戶主僅繳三四千元
北京市今年將針對1990年以前建成的建設標準不高、設施設備落后、功能配套不齊的老舊小區(qū)進行綜合整治,市政府將拿出150億元,要在年內完成1500萬平方米老舊小區(qū)樓體的整治任務。
此次改造采取外套式工業(yè)化加固方式,即在原有的墻壁外面,增加一定的外套“增肥”面積,增加的這部分面積,戶主按照僅3000至4000元左右/平方米的標準繳費。
本市率先啟動的抗震節(jié)能綜合改造項目,涉及3個區(qū)6座老舊住宅樓,包括朝陽區(qū)新源里西11號樓、農光里17號樓;海淀區(qū)甘家口1、3、4號樓;豐臺區(qū)青塔東里1號樓。
改造后,由于合理設計,將使得老舊小區(qū)相對來說實現冬暖夏涼,并且得到加固,能抗住8級地震的破壞力。
至2015年年底,本市建筑面積5850萬平方米的1582個老舊小區(qū)的綜合整治工作將全部完成。
文章來源: 永年加固公司 本文鏈接: http://www.miseto.com/a_20130615190532.html 任何關于加固工程的問題和建議,敬請咨詢:0591-87868646
地點:北京市政路橋遠通公司
構件須蒸桑拿 每天做30多件
走進遠通公司寬敞的廠房里,工人們正熱火朝天地忙碌著。最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整齊碼放著的制好的構件,從外表看上去,就是一堆不同厚度、形狀的混凝土預制板,但實際上,這些預制板卻“內有乾坤”。
“預制構件先要制模板。你看,制好的模板里放入了鋼筋‘骨架’,還有各種規(guī)格的埋件。”遠通公司副總經理董慧生說。鋼筋不用說,是為了增加構件的強韌度,埋件則是為螺栓連接時“打造”的榫頭。
待構件里“內臟”俱全之后,工人就要往模板內澆灌混凝土了,然后再蓋上厚厚的帆布。這還不算完,最后一道工序是將熱力管道插進帆布內,保持50攝氏度的高溫“蒸養(yǎng)”一天,一塊構件就能出爐了。
“由于工期緊,工人們都24小時滾動施工,一天能做30多件。”整個新源里西11號樓的構件從5月15日凌晨進場后,將陸續(xù)送到施工現場,預計6月初完成供料。
首批送到施工地的預制構件共20件,大大小小,各種形狀都有。施工人員將對照著圖紙,一塊一塊將這些構件用螺栓擰在一起,如同搭積木一樣,陸續(xù)“穿”在新源里西11號樓的“身上”。它們猶如盔甲一般,不僅能起到抗震加固的作用,還能為樓體保溫。
改造后,樓體不僅因為“穿了盔甲”而“增肥”,而且還將建“新居”——在原有陽臺外側,由預制構件擴建一個新陽臺,使室內使用面積不同程度地增加。
并非流水線 一塊構件一模板
這些“盔甲”雖說是從工廠里“誕生”,但卻不是“流水線”作業(yè)。新源里西11號樓建于1965年,老樓房本來就不是特別規(guī)矩,再加上地質沉降等因素,要為它穿上“新衣”比新建一座樓房難度要大得多。因此預制構件的生產,可說是“純手工”操作,幾乎一塊構件一個模板。
董慧生算了一筆賬,預制構件主要原材料是混凝土,生產一層樓的構件需要混凝土約100立方米,新源里11號樓共5層,需要混凝土609立方米。
改造中,樓房南北需要“增肥”的尺度不同,如新源里的老舊樓改造項目,南側向外延伸1.5米,北側延伸1.35米;而東西山墻只有加固和保溫功能,沒有增加面積的必要,因此構件的厚度也不同,從12厘米到40厘米不等。
“整幢樓共需構件1156塊,涉及5大類、59種,規(guī)格細分為420多個尺寸,都是量身定做?!倍蛟跇嫾?,利用其連接螺栓的各種埋件共8大類、12000余件。
為趕進度 邊生產邊供料
在遠通公司會議室的墻上,掛著一幅平面繪制的新源里西11號樓生產日進度表。5月10日上午,生產科統(tǒng)計員鄧安娜拿著一沓車間報表,在進度表上涂色。車間報表上,按照安裝方位、數量、構件編號、規(guī)格一一將生產出來的構件歸類,鄧安娜得拿紅色水筆將做出來的構件編號涂紅。
每塊成形的構件側面,也會打上編號?!斑@批模板沒有互換性,必須要求定位精確?!倍凵f,而現場施工人員只需對照圖紙,按編號 “對號入座”就能順利完成安裝。
截至5月10日,新源里西11號樓首層構件已經生產過半。記者從現場回到遠通公司辦公室,發(fā)現2層也已經有三分之二構件生產出來了,3至5層也有部分構件編號被涂紅?!霸谧龅谝粚訕嫾耐瑫r,其他樓層有規(guī)格相仿的構件,只需要對模板稍加改動,我們就會順便把它做出來?!蔽湫l(wèi)平說,“為了降低耗材,保證工期,我們采取邊生產、邊改模具的方法,盡量減少模具投入進行生產?!蓖瑫r,施工現場也沒有多余的場地堆放,構件運輸到施工地也會分批進行,預計朝陽新源里西11號樓1156塊構件生產,在6月10日前全部完成。
■幕后科研
模擬8級地震進行測試
據介紹,2010年5月份,北京市政路橋遠通公司與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復雜結構研究所啟動了抗震節(jié)能綜合改造的科研試驗。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在實驗室內砌了五層磚混結構的住宅樓,進行科研試驗。
12月,科研組開始在實驗樓上做抗震“演練”,在三層和五層上架起千斤頂,每天來回地推,模擬8級地震的“威力”,看“老樓”能不能承受如此高強度的破壞力。試驗結果達到了預期效果,模擬抗震試驗成功。
董慧生透露,實際工程改造中,樓里還住著居民,因此,此次對舊樓實施抗震加固改造,主要是在樓體外側粘貼預制構件,不需要入戶施工。搭建新陽臺時,也會在舊陽臺外側封上一堵墻,然后再施工,對居民生活基本沒有影響。
同時,考慮到防火問題,減少現場焊接,將原計劃采用的焊接法改為螺栓錨固法。這種方法的堅固程度與焊接相當,但生產構件時卻又平添了難度。工人們在生產時要先將8大類預埋件提前“藏”進構件的“肚子”里。這就要求在預制時必須精益求精,使每個預埋件的定位都準確無誤。
規(guī)格不統(tǒng)一模板消耗大
據了解,本市率先啟動的抗震節(jié)能綜合改造項目,涉及3個區(qū)6座老舊住宅樓。6座樓都是各區(qū)挑選出來的,建造年代跨度較大,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都有。
由于每幢樓的設計規(guī)格都不一樣,“不能改變樓的結構,我們能做的只能是改變自己的方案?!边h通公司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武衛(wèi)平說,6幢樓6種方案,也就不可能實現專用、統(tǒng)一的固定模板。一套模板只適合一棟樓,而一塊模板只適合具體一個樓的某一部分。
在施工前持續(xù)研究階段就用去了三個月,武衛(wèi)平帶領著各部門抽調上來的35位精英組成的項目組,與復雜結構研究所從改造方案的最初設計時開始溝通,從招投標圖、施工圖,到按尺寸施工,拿到最終設計時已是第三稿。
實驗模板開發(fā)也是個巨大的工作量,為了讓每一片預制構件都符合尺寸要求,到現場后組裝順利,遠通公司技術人員認真研究施工圖紙,反復進行試驗。項目組幾乎24小時工作,一天才能做出兩套模板,僅實驗階段就做出了六七十件各種形狀的模板。
在方案研究階段,幾乎每天都有現場協(xié)調會,遠在昌平南口的遠通公司會議室,也“空前”地繁忙并被重視起來,各個試點區(qū)的項目主管領導和建委負責人經常親臨現場指導檢查。
4月30日,“五一”小長假的第二天,首批構件終于“出爐”,并一次就通過了專家組的審核。
為了節(jié)約成本,遠通公司采用的是平臺移動式裝配模板,一塊模板在生產出構件后可拆卸,經過改造后再次利用。因此在生產車間,記者看到兩個環(huán)節(jié)最繁忙:一個是生產構件,另一個就是改造模板。
■拼裝現場
地點:朝陽區(qū)新源里西11號樓
拼裝構件如搭積木
朝陽區(qū)新源里西11號樓構件拼裝的進展如何?記者近日到施工現場進行了探訪。
引來取經者實地拍攝構件
“前方斷路車輛請繞行”,20日吊車開始吊裝構件,11號樓樓前緊鄰街邊也建起了一排排圍擋。眼見著一輛輛車到此掉頭,工人們用紅漆寫了警示牌,立在路旁。11號樓前停著一輛卡車,一位男士在車尾,半個腳踩上車,手持小DV,正拍攝卡車載著的灰色構件?!靶?1#樓首層北側3770×900×120……”每塊構件上都標著它自身的位置和大小。
記者上前打聽,原來這名“攝影”的男士是海淀區(qū)甘家口房管中心的工作人員?!拔覀儏^(qū)的老舊小區(qū)抗震加固項目不久也要進行構件安裝,我提前來看看?!北M管拼裝構件的原理他已經門兒清,但還是趁著周末到實地看看,拍點現場鮮活的資料。北京首次采取“外套式工業(yè)化加固方式”改造老樓房,試點項目都想做到盡善盡美。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與朝陽區(qū)不同,海淀區(qū)的項目是“帶人”做的,就是施工的同時百姓不搬走?!拔覀儑栏駡?zhí)行施工時間,一分鐘不早,一分鐘不晚。運來的架子管、架子板包括以后的構件,如果晚上到達施工現場,我們等到第二天再卸車,以防打擾到百姓休息。”
拼裝一塊構件大概20分鐘
如何把房子“接出來一截”,增加面積?記者繞到樓后全明白了。赤紅色的老樓一層的個別住戶外墻已經搭上了深灰色的構件。老樓“穿盔甲”果然如“搭積木”一般,預制構件分為貼著墻壁的“靠墻板”、分戶用的“隔墻板”、陽臺最外端的“欄板”和每層上方的“蓋板”,搭在一起就成了新陽臺的“里外、上下和左右”。這些構件如何與樓體結合的呢?記者看到墻壁上有幾道筆直的鋼筋鉤,“那是植墻筋,”一名施工人員將兩根食指彎曲、交叉水平勾到了一起,“它們與構件上的胡子筋勾上,就像兩根手指勾上一樣,中間的眼兒再順一條筋。”構件和樓梯之間還有間隙怎么辦?施工人員會澆筑混凝土,讓它們“親密接觸”。“植墻筋很結實,260元一桶的植筋膠,把15厘米深的眼兒灌滿了,只能打8根筋?!?br /> “現在首層的構件拼裝完成了兩成,等首層裝完了,上頭就好走了。”施工單位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正常順利的話,拼裝一塊構件大概20分鐘,但由于此前測繪的原因,導致按圖紙制造出來的個別構件存在誤差,有的擋住了窗戶一邊?!皩Υ宋覀兊眠M行調整,不能‘吃’窗戶。對于移位多的地方,我們還將重新加固?!?br /> “看,三樓那戶就是我家?!?單元住戶李順先大娘約了幾位街坊,繞到了樓后,想看看這種新鮮的加固方法,“照這樣看來,我留在家里的家具肯定沒事兒,碰不著也震不著。”
晨報記者 張璐
■新聞背景
增加一平方米面積
戶主僅繳三四千元
北京市今年將針對1990年以前建成的建設標準不高、設施設備落后、功能配套不齊的老舊小區(qū)進行綜合整治,市政府將拿出150億元,要在年內完成1500萬平方米老舊小區(qū)樓體的整治任務。
此次改造采取外套式工業(yè)化加固方式,即在原有的墻壁外面,增加一定的外套“增肥”面積,增加的這部分面積,戶主按照僅3000至4000元左右/平方米的標準繳費。
本市率先啟動的抗震節(jié)能綜合改造項目,涉及3個區(qū)6座老舊住宅樓,包括朝陽區(qū)新源里西11號樓、農光里17號樓;海淀區(qū)甘家口1、3、4號樓;豐臺區(qū)青塔東里1號樓。
改造后,由于合理設計,將使得老舊小區(qū)相對來說實現冬暖夏涼,并且得到加固,能抗住8級地震的破壞力。
至2015年年底,本市建筑面積5850萬平方米的1582個老舊小區(qū)的綜合整治工作將全部完成。
文章來源: 永年加固公司 本文鏈接: http://www.miseto.com/a_20130615190532.html 任何關于加固工程的問題和建議,敬請咨詢:0591-87868646
上一篇:招聘信息






